乡村振兴,清风随行。近年来,巷道镇坚持党风清廉聚合力、政风务实促提升,不断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,积极探索建设“清廉村居”,通过“思想养廉,监督护廉,公开促廉,文化育廉,制度固廉”,让崇德尚廉在巷道镇域村社化风成俗,为建设美好幸福新巷道、实现乡村振兴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氛围。
思想养廉,增强廉洁履职约束力。通过“领导带头学、干部主动学、集中专题学”常态化开展学习教育,使镇村干部在思想上树牢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意识。结合主题党日活动,推进“党建+清廉村居”建设深度融合,着力打造了“三会一课+警示教育+普法小课堂”等微课堂,进一步强化镇村两级党员干部法纪法规宣传教育。为推进解决全镇廉政教育针对性不强、覆盖面不广、持续性不够、实效性不高等问题,在全镇党(总)支部主题党日推行“十分钟廉课堂”活动。定期组织全镇领导干部到县廉政教育基地、县廉政教育馆接受党性实践教育,有效提升廉政教育的传播力和渗透力,引导激励党员干部知廉、守廉、崇廉、尚廉。至目前,举办村干部培训班2期,开展“廉政教育课堂”4场次、警示教育大会27场次,发放廉政教育宣传材料1000余份,开展“10分钟”廉政课堂活动26场次。
监督护廉,强化提级监督执行力。全面推行“四级监督”模式(镇纪委-廉情联系督导组-派驻村纪检监察员-村务监督委员会),抓实“四级监督”和“小微权力”清单化管理两项载体,依托廉情联系督导组和派驻村级纪检监察员设立“廉情驿站”,以“网格管理员+廉政监督员+村监委会”的形式,紧盯群众关切的低保认定、养老社保、临时救助等热点问题和村社干部廉洁用权情况,近距离“贴身”监督村级事务和村社干部作风,及时发现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。建立镇纪委、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、专业会计、村监会和理事会镇村两级“2+3”监督模式,制发“小微权力”清单化管理明白卡,形成“1+X”监督网络为主的“一卡一网”全过程监督体系,进一步织密织牢监督防护网络。至目前,通过“驿站”收集廉情信息58条,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3个,制发廉政监督卡1000余份。
公开促廉,提升村级监督公信力。落实“三务”公开程序规范化、内容信息化、格式标准化,实行“N+X”模式公开(N为必须公开的内容,X为自选公开内容),通过规范公开程序健全“立体式”公开渠道(村务公开栏、会议公开、政务信息屏、微短信等形式),将村务党务财务、“三资”管理等情况进行公示,同时运用“监督一点通”结合“线上+线下”双公开,不断扩大“三务”公开的广度和深度。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民主决策、民主管理、民主监督的积极性,凡涉及乡村建设、人居环境整治等重大决策必经村级党组织提议、党员会议审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决议,村务按时按规向全体村民公开,落实落细“四议两公开”,确保“小微权力”在“阳光”下运行。针对村民群众关注关切问题,不断延伸监督触角,在村委会、农民合作社等处设立“阳光监督-民情民意”信访举报信箱,畅通监督绿色渠道,打通村民群众阳光监督最后“1公里”,保障群众知情权,促进便民监督、实时监督。
文化育廉,增进清廉文化感染力。打造具有特色的廉洁文化长廊,绘制廉洁文化墙,印制廉政宣传册,设立清廉宣传平台和廉政书屋,成立廉洁文化小分队,用通俗易懂的形式、潜移默化、润物无声进行宣传教育,使崇廉成为习惯、倡廉成为常态、践廉成为自觉。实施孝德文化铸魂工程,在太安村、红联村、东联村廉洁文化示范点,打造孝德文化街、家风家训巷、廉洁文化墙,深入挖掘提炼村居中的优秀家风家训,以家训促家风,以家风带民风,以民风扬社风。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、道德评议会、村民议事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作用,推动形成“一核多元、合作共治”的乡村治理体系,促使党风政风与村风民风良性互动、向善向好,在全镇营造家风好、民风纯、党风正、政风清的良好氛围。
制度固廉,把牢廉政风险防控力。通过健全管理制度,梳理责任清单,明确权利职责,切实从与群众利益相关的重大决策、财务管理以及其他服务事项出发,落实“一单一图一册一栏”(即梳理制定小微权力事项清单,编制运行流程图和操作手册,设置基层三务公开栏),完善《村集体三资管理办法》《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》,精心梳理出村级组织31项职责、19项权力;村社干部56项职责、40项权力的村级“小微权力”运行清单,明确村务事项、主体责任、操作流程等,制定村干部正确行使“小微权力路线图”,监督村干部严格执行“小微权力”清单制度,实现权力运行流程化和规范化,从源头上做好廉政风险点防控工作。